贵池地处长江南岸,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丘陵山区的过渡带,境内矿产资源富集,生态本底也很丰厚。丰富的自然资源赠予了贵池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成为了贵池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考验——如何在坐拥金山银山的同时守护好绿水青山,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不少老贵池人看来,过去,矿业经济经历过一段粗放发展时期,也承受过转型发展的阵痛,前景一度徘徊。而如今,上下求索中,贵池的矿业经济不断逐“绿”向“新”,正以“三绿共建”作答,通过绿色矿山、绿色运输、绿色企业建设探索矿业转型“贵池模式”,打造出了矿业经济低碳高效发展,绿色运输串联全局的“皖江样板”。
绿色矿山建设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围绕“总数控制、增存挂钩、优化布局、空间集聚”的原则,贵池在矿山整合上采取“关闭一批,管控一批,提升一批”的措施,坚决淘汰低效产能,推动全区矿业经济转型发展。去年,全区新增省级绿色矿山2家,石灰石加工企业实现绿色工厂全覆盖。目前,全区矿山数量已经由2019年底的76家减少至53家,全区矿山产业规模效益和集聚发展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区也严格落实矿山“边开采、边修复”责任,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区共治理矿山30家,治理面积440余亩。而安徽九华金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来龙山白云石矿的发展路径,正是贵池近年来绿色矿山创建的生动缩影。
“一味靠山吃山,最终只会竭泽而渔。”在安徽九华金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道兵看来,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在发展过程中,该企业也始终坚持这一理念。
依托来龙山白云石矿优质资源,安徽九华金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成立池州市九峰粉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白云石矿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在梅街镇建设年产100万吨白云石精深加工生产线。前不久,记者走进该公司的矿石开采区,只见特种车辆运作有条不紊,而上方的四层山体平台上,红叶石楠、刺槐等灌木树种生意盎然,喷淋设备不时运作;边坡上,挂网复绿成效显著,满目葱茏。据凌道兵介绍,自企业生产之初,就坚持矿产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着力推动跟进式复绿,截至目前已完成矿山生态复绿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成效十分显著。近年来,该公司还投入近500万元,打造智慧矿山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环境在线监测、边坡在线位移监测、北斗高空云台、实时监控等,打造智慧矿山、绿色矿山,不断提高企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凭借在矿山生态修复和智慧矿山建设上的突出成效,2023年,来龙山白云岩矿入选安徽省首批省级绿色矿山。
而在距来龙山白云岩矿不到4公里的地方,作为串联起贵池矿业经济绿色运输“动脉”的战略性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的贵池矿产品运输铁路专用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极大提升贵池矿产品整体运输能力,也将全面改善沿线交通运输和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此外,通过铁水联运,也有助于加速江口港区大宗矿石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我区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铁路、码头和廊道等‘公转铁’‘公转水’运输专线建设,推动矿产品运输由传统的公路运输为主向廊道、铁路专用线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转变。”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矿产品运输铁路专用线外,去年年底,贵池“十四五”时期的重大项目——池州中建材新材料项目暨港廊一体化工程的运输廊道也迎来全线贯通并完成了联动试车。该项目以梅街横山为起点,绵延至乌沙码头结束,涵盖了新材料原料产品开采、加工区,运输廊道,码头仓储区,长江乌沙港区公用码头等多个关键工程,致力于打造年产4000万吨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据测算,项目廊道当日台时运输能力可达10000吨,位于亚洲前列。如今,位于梅街镇的新材料原料产品开采、加工区已经厂房林立、设备成片,蓄势待发;36公里的运输廊道全线贯通,蜿蜒入江;长江之滨,乌沙港区公用码头巍然矗立,只待“青龙”腾跃而起。
“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绿色转型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在发展与保护之中,贵池正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可借鉴意义的矿业经济转型发展之路。”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贵池将重点在南部区域打造绿色矿业板块,深度、高效开发利用矿业资源,接续实施“三绿共建”行动,加快矿产品运输铁路专用线、殷汇公用码头等建设,逐步形成“矿—线—港”一体化运输模式,推动矿业经济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争创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