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你来啦!”2024年12月24日,走在牌楼镇牌楼村的乡道上,不时有来往的村民停下脚步,热情地与汪国华打招呼。身为牌楼村党总支副书记兼综治中心综治专干的他,在当地村民中还有一个更为亲切的身份——牌楼村的“法律明白人”。这天,汪国华身着便装,手里拿着一叠资料,步履匆匆。他要去回访一起曾经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这起纠纷虽然不大,但却牵动着两家人的心,也考验着他作为“法律明白人”的智慧与能力。
“对于最后的处理结果,我们都很满意。”再次见到汪国华时,双方当事人说道。回想起两个月前的那个下午,牌楼村中心组的十字路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大山村村民黄某驾驶着一辆四轮电瓶车,与驾驶二轮摩托车的谢某不慎发生了碰撞。事故导致谢某胸部受伤,随后被紧急送往池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对方是谁?我住院期间的花费由谁承担?我又该找谁负责?”躺在病床上的谢某,心中犯起了嘀咕。出院后,谢某思前想后,决定寻求帮助。她来到了牌楼村调委会,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汪国华作为调委会的成员之一,也是村民公认的“法律明白人”,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了这次调解中来。他深知,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深入了解情况,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凭借着自己对村庄的了解,汪国华很快便弄清楚了事故的来龙去脉,找到了当事人黄某。黄某在交谈中承认了事故的责任,并透露了自己在谢某住院期间已经为其垫付了部分资金。然而,想到后续可能还会产生的医疗费用和其他支出,黄某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自己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这次事故双方都有责任,如果谢某向我索取的费用不合理,我又该怎么办?”
了解了双方的具体情况和诉求后,汪国华开始积极地在两人之间斡旋沟通。他深知,调解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双方都能接受。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法律明白人”的专业优势,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双方解释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从双方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赔偿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矛盾得以顺利解决。“无论是肇事方还是受害方,双方都应该有一条‘红线’作为准绳。”汪国华说道,“合理的赔付才能维护双方的权益。”
除了调解矛盾,汪国华还是村里的普法宣传员。在他看来,只有让村民们了解法律、懂得法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等法律法规,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给村民听,引导村民遇事找法律服务,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的家门口。
凭借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不懈实践,汪国华成为了该村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村民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他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矛盾纠纷需要他去化解。但他也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理、有法,就一定能够守护好这片美丽的乡村土地,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每一个村民的心中,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在这里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